在經濟結構轉型、壞賬壓力侵襲的宏觀環(huán)境下,銀行紛紛打響資產質量保衛(wèi)戰(zhàn),而如今,銀行的“刮骨療傷”已經初見成效。據銀監(jiān)會2月22日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2016年四季度末,商業(yè)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.74%,比上季度末下降0.02個百分點。上海商報記者統計,這是自2012年一季度以來,銀行不良率首次出現下降。但業(yè)內人士認為,這并不意味著銀行的壞賬和面臨的風險已經出現“轉危為安”的拐點。

  暫別不良“雙升”

  銀行業(yè)暫時結束了不良“雙升”的局面。2月22日,銀監(jiān)會發(fā)布2016年四季度主要監(jiān)管指標數據。2016年四季度末,商業(yè)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5123億元,較上季度末增加183億元;商業(yè)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.74%,比上季度末下降0.02個百分點。

  雖然不良率只是小幅下降0.02個百分點,但從銀監(jiān)會網站公布的近年數據可以看出,這是自2012年一季度以來,時隔18個季度后,銀行不良率首次出現下降。

  從年度來看,2016年銀行不良率的整體上升幅度也有所放緩,從年初的1.67%上升0.07個百分點,至1.74%。此前五年的情況為:2012年銀行不良率從1%下降至0.95%,下降了0.05個百分點;2013年從0.95%上升至1%,上升了0.05個百分點;2014年上升了0.24個百分點;2015年上升了0.43個百分點。

  這一輪上升態(tài)勢,和經濟形勢密切相關。此前就有不少業(yè)內人士分析指出,經濟持續(xù)下行是造成銀行業(yè)不良率迅速攀升的主要原因,而且難以抗衡。企業(yè)破產、退出,市場要去產能,這些都是以前銀行信貸資金支持的,所以必然體現為銀行的不良資產。銀行很難改變現狀,只能等待實體經濟的調整。

  除了受外部環(huán)境的影響,習慣了順周期經營的銀行,低估了經營風險,從而也給自己埋下隱患。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曾在公開演講中表示,在新的轉型發(fā)展期,銀行特別要重視一個問題,就是利潤當期性與風險滯后性的錯配。通俗地說,發(fā)放貸款后利潤當期就增加,但三年后才會出現風險,五年后不良貸款會增加,七年后會造成損失。這種利潤與風險的錯配,往往使銀行只看到利潤而忽視了風險。

  判斷“拐點”尚早

  而銀行不良率的下降,從外部環(huán)境來看,與經濟重現“好光景”不無關系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,我國經濟在去年逐漸企穩(wěn),四季度GDP高于預期達到6.8%,PPI等指標也有所好轉,這是銀行資產質量得到保證的一個前提。

  不完全是依賴經濟的回暖,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(yè)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,銀行自身也在加大核銷壞賬的力度,使得存量的不良貸款得到“消化”。事實上,在2016年的半年報中,就有3家銀行的不良率止跌回升,另一些銀行的不良率雖然上漲,但增長勢頭已經得到控制,8家上市銀行不良率上漲幅度控制在0.05個百分點以內。另有數據顯示,2016年上半年上市銀行核銷不良貸款規(guī)模超過2000億元,是2015年全年核銷規(guī)模的2/3。到了2016年三季度末,不良率止跌回升的銀行名單繼續(xù)擴大。

  同時,銀行在選擇資產業(yè)務方面,也更注重結構調整和策略創(chuàng)新。例如一家股份制銀行2016年三季報顯示,該行年內資產配置策略上,增長的主要驅動項已從債券投資逐步轉向貸款;且除了加大核銷和清收力度,為適應市場環(huán)境變化,也著重在優(yōu)質客戶和優(yōu)質項目上加大了貸款投放力度。

  在去年二季度銀行不良率平滑至1.75%時,曾有一位股份制銀行的行長表示,不良資產率的增長環(huán)比持平,這不是巧合,證明現在壞賬有見底的跡象。但該行長補充道,是不是拐點已至,還不能急于下結論。

  半年過后,銀行在遏制不良率增長方面繼續(xù)交出更好的“成績單”,但多位業(yè)內人士仍表示,壞賬反彈風險依然存在,轉危為安的拐點尚未到達。郭田勇認為,經濟是否已經完全走出低谷、未來還會不會反復仍有待觀察。

  董希淼也表示,滋生不良貸款的環(huán)境并未根本改善。我國較長時期以來處于信貸密集型經濟增長模式,以及由此產生的存量債務積壓問題,未得到有效解決。

  阻擊不良路還長

  除了經濟環(huán)境的因素,銀行阻擊不良資產還需再添點“洪荒之力”。去年不良資產證券化在高呼聲中重啟,截至2016年末,6家試點銀行已陸續(xù)試水,發(fā)行的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產品規(guī)??傆嫿賰|元,且試點擴容之勢漸顯。

  不過,在首批試點過程中,也顯現出一些問題。有業(yè)內人士在接受上海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,“不良資產證券化相關的基礎設施還不是很完善,因為不良資產證券化和資產證券化相比,多了一道核銷程序,不良是要先減值再出表,核銷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,需要考慮怎么去銜接;同時,不良資產證券化也有資產證券化面臨的問題,就是因為稅收方面的原因,成本比較高?!?/p>

  “最重要的是,銀行處理壞賬的主要手段仍是核銷和資產管理公司的批量處置,不良資產證券化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手段,不能過度擴張,避免出現風險轉嫁等問題。”上述受訪人士說道。

  防范和化解不良貸款,對商業(yè)銀行而言不是百米短跑,而是一場頗具考驗的馬拉松。董希淼進一步表示,銀行業(yè)處置不良貸款的政策有待優(yōu)化。目前商業(yè)銀行處置不良貸款受到政策制約較多,財稅政策有待完善,銀行自主權不夠,核銷不良貸款所需法律要件較多,表外利息減免標準偏高。

  郭田勇還提出,銀行不良率持續(xù)上升,和前期缺少一種對不良資產動態(tài)核銷的機制有關。從發(fā)達國家來看,它們的不良率隨時生成、隨時處理,而國內現在還沒有日常性處理不良資產的手段,雖然目前很多銀行撥備率比較高,消化不良貸款的能力比較強,但如果有動態(tài)消化機制,至少可以進行有效對沖,不會導致不良率的持續(xù)上漲。從根本上說,銀行應對不良率的挑戰(zhàn)還是應該依靠銀行業(yè)經營水平的提高、業(yè)務的轉型,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。(上海商報)